近日,中國廣核集團對外發布,采用金屬3D打印技術研發制造出的壓縮空氣生產系統制冷機端蓋,在我國大陸首個百萬千瓦級大型商業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實現工程示范應用。這標志著中廣核開展的3D打印技術在核電站備件及零部件制造、維修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采用3D打印技術研發制造出的核用壓縮空氣生產系統制冷機端蓋
消息一出,實在是令人震驚。要知道,雖然3D打印技術目前勢頭很足,前景可期,但出于設備及材料成本高昂等原因,3D打印的市場并沒有被完全打開,目前只在汽車、模具、醫療、教育等領域應用比較多。
但“成本高昂”這個條件在核電領域似乎不太適用。因為核電領域的部分設備結構復雜、運轉環境苛刻,對機械性能要求極高,可以說是牽一發動全身,容不得絲毫差錯,因此會采用部分國外進口設備,但這些設備不僅采購成本高,而且備件采購周期還很長。
相比之下,3D打印技術具備可實現復雜結構一體化凈成形、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產品性能優良的優勢,不僅可以優化產品設計方案、提高設備制造質量、降低備件采購成本,還能快速高效供應現場緊急備件,優化備件庫存結構,因此成為了更優選項。
據悉,2016年起,中國廣核集團下屬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牽頭對3D打印技術在核電領域的應用進行科研攻關,開展了“3D打印技術在核電站備件及零部件制造、維修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研究”科研項目。
據中廣核核電運營公司副總經理秦余新介紹,該項目以EAM235合金為原材料,利用電熔增材制造這一3D打印領域先進的制造技術,成功實現了該型號制冷機端蓋國產化,創造了3D打印技術在國內商運核電站的首例工程實踐示范應用。秦余新表示,這標志著3D打印技術在核電領域實現了從理論研究、技術分析向工程實踐應用的重大跨越。
中廣核是我國最大、世界第三大核電企業,目前在運核電機組20臺,在建核電機組8臺,總裝機容量達到3147萬千瓦。秦余新表示,可以預見,將3D打印制造技術應用于核電站備件及零部件制造及修復,對未來核電設備的設計、研發、制造、修復,以及備件保障和庫存管理過程都將帶來革命性改變。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462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