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材料是指顆粒尺寸為10-9m量級的超細微粒。此類材料因尺寸很小,在此尺度下性能發生突變,不同于常規尺度(如米甚至毫米量級),出現了特殊的性能,如表面效應、體積效應、量子尺寸效應、量子隧道效應等[1],因此,納米材料一般擁有特殊的電、光、磁、敏感性等特殊性質。納米二氧化鈦除具有納米材料的共性之外,還具有化學性質穩定、無毒、成本低、催化活性高等特性,已成為各國研究的熱點之一。
1、納米二氧化鈦的結構及性能
結構決定性能,納米二氧化鈦的特性與其結構密不可分。研究發現,晶體二氧化鈦因Ti-O6八面體結構單元中的連接方式差異,形成了正方晶系板鈦礦型、斜方晶系銳鈦礦型和正方晶系紅石型這三種晶體形狀。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性質最穩定)、用途較多的屬于金紅石型,另外兩種晶型則少見。板鈦礦型和銳鈦礦型均屬于不穩定相,可以在一定的溫度與壓力條件下,發生不可逆的放熱反應,轉變為金紅石型。
納米二氧化鈦的微觀形貌
2、納米二氧化鈦的制備工藝
目前,納米二氧化鈦的制備工藝按物理性質分,主要有固相法、氣相法和液相法。
固相法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機械力將其研磨成小尺寸,包括高能球磨法、機械粉碎法等,此類方法制造時會引起粉塵到處飛散,存在安全隱患,因此一般很少采用。
高能球磨機
氣相法利用氣體分子較小、化學反應時速度更快的優勢進行生產,主要有低壓氣體蒸發法、活性氫-熔融金屬反應法、濺射法、流動液面上真空蒸發法、鈦醇鹽氣相水解法、TiCl4高溫氣相水解法、鈦醇鹽氣相分解法和TiCl4氣相氧化法等,氣相法的特點是:粒度細、化學活性高、單分散性好可見光透射性好、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強等。缺點是反應時溫度很高,對物料的瞬時混合均勻性及設備的要求很高,目前處于小試階段。
氣相氧化法制備納米二氧化鈦
液相法表明:反應在液相中進行,包括水熱法、水解法、沉淀法、溶膠-凝膠法[2]、微乳液法、膠溶法等。特點是:成本低、原料無毒、無危險性、常溫反應、工藝簡單易控、可大規模生產、質量穩定等。
溶膠-凝膠法制備納米二氧化鈦
3、納米二氧化鈦的應用
納米二氧化鈦有很強的吸收紫外線能力、奇特的顏色反應、良好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較好的光學、力學以及電學各個方面的特性,其中銳鈦礦有較高催化效率,金紅石型結構穩定有比較強的覆蓋力、著色力和紫外吸收能力。因此其催化劑載體、紫外吸收劑、高效光敏催化劑、護膚品防曬、塑料薄膜制品、水處理、精細陶瓷等多種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
(1)功能建材
因納米二氧化鈦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在光催化作用下可抗菌、除臭、分解空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同時可以重復利用,此特點在功能建材領域的應用前景巨大,由納米二氧化鈦制成的家具、涂料等對室內空氣凈化(除甲醛、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具有綠色、無污染、節能的特點,是新時代綠色凈化的佼佼者。同時,納米二氧化鈦材料還具有超親水性,即在納米二氧化鈦材料表面不易形成水珠,可應用于玻璃、陶瓷等表面進行防霧,應用于瓷磚表面還可實現自清潔功能。
(2)傳感器
研究表明,二氧化鈦可對汽車尾氣中的氧含量進行檢測,利用此特性可對汽車發動機的效率進行評估,在4S店中的檢測、汽車制造廠中新產品的研發及驗收等領域具有巨大的作用及潛力。
(3)電池
納米二氧化鈦增強電池后,可擁有快速充放電、高容量、穩定性高等特點,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同時因納米二氧化鈦具有光電轉換率高,可大大提高太陽能電池[3]的轉換效率,相同條件下在電池中儲存的能量大大提高。
納米二氧化鈦鋰電池
(4)化妝品
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美白是每個亞洲女性的共同愛好,但大部分美白產品中添加劑均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美白效果不甚明顯。而納米二氧化鈦的美白效果非常好,還可以反射紫外線,是紫外線的天然屏蔽產品,同時納米二氧化鈦對人體無毒,因此在化妝品領域具有極大的發展前途。
化妝品中納米二氧化鈦的作用機理
(5)生物材料
納米二氧化鈦對人體無毒,經納米二氧化鈦增強的生物醫學材料[4-5],如假肢等,可有效替代殘疾人的受傷部位。同時還可應用于醫學中的癌癥治療。
納米二氧化鈦/PEEK生物活性復合骨代替材料
納米二氧化鈦捕獲癌細胞
(6)3D打印
以前3D打印技術所制作的產品都是惰性的,目前有科學家將納米二氧化鈦摻入到3D打印的聚合物中,打印出來的物品具有了化學活性,這一獨特性讓納米二氧化鈦在3D打印領域表現除了巨大的發展潛力,讓3D打印技術上升了一個維度。
納米二氧化鈦在3D打印技術中的應用
作者:Avlon
參考文獻
[1] 黃振峰. 淺談納米二氧化鈦[J].科技創新導報,2010,18(6):136.
[2] 王勇. 納米TiO2的制備工藝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4):199-201.
[3] 張敏. 改性納米TiO2的制備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
[4] Wu X, Liu X. Nano-Tio2/PEEK bioactive composite as a bone substitute material: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J]. Int J Nanomed. 2012;7:1215-1225.
[5] 馬翔宇,王東. 開放性骨折修復:創面感染、植入物選擇及預后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9(26):4258-4264.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6244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