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中,負極材料在其充電過程中作為鋰離子和電子的載體,承擔了能量的儲存與釋放的功能,約占鋰電池制造成本8%左右。目前市場上負極材料以石墨類為主流,但商業化石墨負極接近理論比容量上限372mAh/g,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
能量密度與正負極體系
而硅負極具有最高的理論質量比容量(室溫下3580mAh/g)和豐富的資源儲備,并且能從各個方向提供鋰離子嵌入和脫出的通道,嵌鋰電位較高,快充性能優異,避免了鋰負極難以克服的枝晶問題,兼具高安全性和高容量的特點,被認為有望成為下一代負極材料,在業內一時風頭無二。
2019年,特斯拉在電池日活動上就介紹了特斯拉將開發硅負極材質電池
但由于單質硅的體積膨脹系數過大,因此科研及產業界嘗試了多種方法,包括:硅氧化、納米化、復合化、多孔化、合金化、預鋰化,從根本上來說是都是通過改性來提升循環壽命及首次效率,其中硅氧化、納米化的產業化技術較為成熟,也由此帶來兩條技術路徑:硅氧負極、納米硅碳負極。
一、成分對比
僅從名字也能看出,硅碳負極是指硅與碳材料混合,硅氧負極則采用氧化亞硅與碳材料復合。
①硅碳負極技術路線多用納米硅,小粒徑可以改善硅基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發生的體積變化,且納米級硅材料擁有較小的顆粒尺寸和更多的空隙,更容易緩沖硅在脫嵌鋰離子過程中產生的應力和形變。此外,納米顆粒可以縮短鋰離子擴散距離,增加硅材料儲鋰能力。
贏創的硅碳負極產品,官網介紹稱這種硅碳粉末采用氣相合成法制成,由上百個納米級分離非燒結球形顆粒組成。
②硅氧負極技術路線多用氧化亞硅,相較于單質硅顆粒,氧化亞硅(SiOx)在鋰嵌入過程中發生的體積膨脹較小,因此相對純硅負極,其循環穩定性有較為明顯改善。
二、制備路線對比
在硅與不同材料的復合過程中,通常會結合結構設計(納米化和多孔硅)等輔助工藝手段提供膨脹空間,硅基材料在復合材料中主要作為活性物質提供容量,其他材料作為載體,緩沖體積膨脹。此外,硅基負極材料會設計成包覆結構,最外層用碳包覆來充當導電網絡,也可避免電解液直接接觸硅基材料發生副反應。
①硅碳負極的技術迭代方向從產品的角度來講,基本圍繞著防止SEI膜形成、降低膨脹為主。在硅碳負極的制備過程中,需要首先制備納米硅顆粒,最外層由碳做包覆層,形成殼核結構,也就是最終的成品硅碳負極。目前主流的生產工藝以研磨為主,硅碳負極的商業化容量在450mAh/g以下,首效高但體積膨脹較大,因此其循環性能相對較差。
硅碳結構
②碳氧負極是以氧化亞硅材料為核,這里的氧化亞硅一般是采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將2~10nm的硅顆粒均勻分布在SiO2的基質中。其單體容量一般為1300~1700 mAh/g。制備過程并不唯一,通常是先制備鋰離子電池用氧化亞硅,然后進行碳包覆等后續工藝。硅氧負極首效低,成本高,但由于硅材料顆粒更小、分散更加均勻且材料結構更加致密穩定,該材料膨脹較低,擁有非常好的長循環穩定性。
硅氧負極材料SEM圖
總之,制備硅基負極的工藝選擇因為制備前驅體的工藝而有所不同,但后端工藝大致相同,
均需經過表面處理,燒結等過程得到最終成品。
硅基負極制備一般流程
三、性能對比
性能方面的對比上面有稍微提到,具體的可看下方表格對比。
種類 | 優點 | 缺點 |
硅碳 | ①克容量高; ②首次充放電效率高; ③工藝相對于其他硅基負極材料較為成熟。 | ①大批量生產電化學性;能優異的產品難度較高 ②循環性能和庫倫效率有待提高; ③電極膨脹率較高。
|
硅氧 | ①可逆容量高,達1700-1800mAh/g,接近理論容量; ②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相對于其他硅基負極材料好。 | 首次庫倫效率低(71.4%),無法單獨使用,需要預鋰化處理。 |
另外說明一下硅氧負極首效較低的原因,這是因為在不斷的充放電中,硅負極表面會有SEI膜的持續生長,一直不可逆地消耗電池中有限的電解液和來自正極的鋰,最終導致電池容量的迅速衰減。對于硅氧路線來講,相較于純Si還會發生嵌鋰的現象。
至于硅碳的膨脹率高,則是因為硅材料的體積變化率為320%,而碳材料膨脹僅為12%,硅負極材料在脫嵌鋰過程中反復膨脹收縮,致使負極材料粉化、脫落,并最終導致負極材料失去電接觸而使電池徹底失效。而硅氧由于添加了氧原子,膨脹率下降至120%,循環性能比納米硅要好。
四、產業化方向對比
目前,由于硅氧負極的循環性能和倍率性能更佳,很適合應用于動力電池領域,已率先在動力電池領域使用。如不久前的12月1日,先進電池材料企業NanoGraf Technologies就宣布獲得一份來自美國國防部1000萬美元的合同,將在美國本土開設首個高性能硅氧負極材料量產工廠,項目預計在2023年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完工,在2024年向電動汽車市場的供應從最高35噸/年提升至1000噸/年。
而硅碳負極的克容量較高,首效較高,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行業、動力能源等領域。在生產應用上,松下將10%的硅加入到傳統石墨負極材料中,已經實現含硅碳負極材料的18650電池的量產,能量密度達到了550mAh/g以上,特斯拉已經將這種硅碳負極電池應用于其純電動汽車中。
特斯拉Austin工廠開業儀式上所展示的4680電池組
當然凡事無絕對,比如說2021年3月,小米全球首發的11Pro和ullta版本手機就搭載了硅氧負極電池,電量達到5000mAh,同時支持67w的有線無線同功率的超級快充,這是硅氧負極首次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
總結
以上就是對硅基材料的兩種技術路線硅碳和硅氧的簡單對比,當然兩者的區別遠不止于此,比如說復合的碳材料也是多種多樣的。若想了解相關行業知識,歡迎關注即將在12月25-27日在廣東珠海舉辦的“2022年全國新能源粉體材料暨增效輔材創新發展論壇”,將有數個相關報告出爐。
粉體圈NANA整理
本文為粉體圈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也不得歪曲、篡改或復制本文內容,否則本公司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