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11月1日訊,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陳延信教授團隊經過10余年的探索實踐,在低品質鋁土礦焙燒提質理論與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開發的高硫鋁土礦脫硫技術和成套裝備在實際生產應用中,對硫化物型硫和有機碳脫除率達到95%以上,治愈了長期困擾氧化鋁工業的頑疾。

團隊科研人員在實驗室調試設備
鋁土礦是生產氧化鋁和鋁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為我國戰略性緊缺礦產資源,而我國儲量高達10億噸的低品質高硫鋁土礦,卻因“硫”對傳統生產工藝的嚴重危害,長期被氧化鋁行業視為“雞肋”。傳統工藝中,高硫鋁土礦中的硫進入氧化鋁生產流程后,不僅會使鋼制設備腐蝕并引起泄漏,而且會降低氧化鋁產率和品質,使生產能耗大幅上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陳延信教授科研團隊從2012年開始進行高硫鋁土礦焙燒提質技術研發,經過大量的基礎研究和小型試驗,提出“干法制粉-稀相流態化焙燒”的工藝技術路線,并構建了高硫鋁土礦稀相流態化焙燒中試系統。歷經長時間的條件試驗和連續性驗證試驗,對工藝流程、單體設備結構、系統耦合方式和工藝控制參數進行不斷優化,開發出高硫鋁土礦稀相懸浮焙燒提質工藝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團隊對我國六個區域高硫鋁土礦開展了評價試驗,均取得良好效果。
2020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以單一技術來源方式EPC總承包國家電投集團貴州遵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200萬噸/年高硫鋁土礦焙燒工程建設項目,這也是世界上首條百萬噸級高硫鋁土礦脫硫大型工業化生產線。2021年8月建成投產至今系統運行穩定正常,平均喂料量達到280t/h,硫化物型硫和有機碳脫除率達到95%以上,同時顯著提高了氧化鋁生產系統的生產能力和運行穩定性。技術成果應用一年來,新增高品質鋁土礦200萬噸,新增產值22.78億元,降低資源成本4億元。
今年9月,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理事長賈明星、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和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等7位行業專家對“低品質鋁土礦焙燒提質理論與技術”成果進行了評價鑒定。專家組認為該技術屬國際首創,是一項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為我國高硫鋁土礦的高效高質利用和氧化鋁工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參考來源:光明日報
本文為粉體圈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也不得歪曲、篡改或復制本文內容,否則本公司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