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南京市位于江北新區研創園的綠水灣河道投入了兩個奇特造型的裝置,它們是南京微米電子產業研究院的協同超凈化水土共治裝置。如今原本黑臭的水體已煥然一新,這主要仰仗裝置中的納米金剛石材料。
截至目前,河道取得了階段性治理成效,河道的溶氧值從原先的0.8上升至12.4,氨氮值從初始的9點多下降至3點多,河道水質有了顯著提升,水中的污染物大多已被降解,正在恢復生態。“它以納米金剛石材料為核心,利用電場驅動產生的負親和能電子,把大分子團迅速地分解成小分子團,吸收太陽光后,可以催化分解為二氧化碳氣體和活性溶解氧等,降解水體中各類污染物,真正把黑臭泥還原成黃土泥”。
據悉,南京微米電子產業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學在南京落地的首家新研機構,目前正在籌備生產基地,后續將會把技術整體引入到南京,進行批量生產以及二代、三代產品的研發。利用納米金剛石材料的“協同超凈化水土共治裝置”這一技術的發明人是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亞非,如今他的另一重身份是研究院院長,經常往返于滬寧兩地,助推實驗室研發成果的產業化進度。未來,研究院還將依托上海交通大學薄膜與微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構建一條完整的環保產業鏈。
參考來源:南京日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2139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