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Science官網發布了一項針對去年發表的“機械化學誘導勃姆石制備高比表面積剛玉顆粒”成果的評價。
質疑者是蘭州大學的研究人員,被質疑的則是去年10月25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化學研究機構下屬煤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的,利用機械研磨勃姆石(γ-AlOOH)制備高比表面納米剛玉顆粒α-Al2O3的成果。
研磨3小時 勃姆石轉變為剛玉納米顆粒
德國研究人員發表的成果在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粉體圈對此也曾有報道。其實,這當然也引起了蘭州大學李建功教授研究團隊的關注,團隊成員蒲三旭博士是質疑論文的第二作者,他向粉體圈指出了一些編譯內容的錯誤,并耐心向編譯人員解答了核心關鍵之處。
左:質疑文章 右:回應質疑文章
粉體圈編譯記者就質疑和回應進行了解得知總結如下:
1、德國研究人員稱目前沒有方法能夠合成比表面積超過100m2/g的剛玉(α-Al2O3),但蘭州大學團隊認為可以。針對這一點,德國研究人員回應稱這個觀點并非他們強調的重點,而是為了突出成果的一種提法。這在質疑方看來并不是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態度。作為質疑方的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則列舉了三種方法,最高可以做到245m2/g的剛玉納米顆粒
2、德國研究人員回應質疑再次提供的透射照片依舊團聚嚴重,只有個別顆粒可以辨認達到13納米,這在質疑方看來并非可以證明粉體特征,而更強化了多孔結構聚集體的特征。而眾所周知,納米材料應用的很大問題就在于團聚和解聚,質疑方認為團聚體是不能代表完全分散的顆粒,這是非常合理的。
左:存在團聚 右:完全分散
氧化鋁納米晶陶瓷的原材料正是蘭州大學李建功教授團隊制備出的完全分散的近單分散納米剛玉顆粒,這可以大大提高氧化鋁陶瓷致密度、韌性等指標。從這場學術爭論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研究人員的態度,也看到了他們通過努力奮斗所取得的成就,更看到了中國科研未來可期!
粉體圈 啟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2909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