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越來越在意自己的外表,注重自己的形象,在此情勢下,整容技術應運而生。現如今,接受整容的人數正在迅速遞增,而整容行業也因此發展壯大。誠然,當前人類社會對整容之美還存在些許爭議,不過,在粉體圈,粉體“整容”的必要性早已成為共識,是其提升自身價值、走向粉生巔峰的必要手段。
粉體“整容”的物理與化學方法
天生我粉必有用,“整容”技術不可少。粉體“整容”技術可謂五花八門,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物理法和化學法。簡而言之,運用物理法“整容”的粉體表面沒有發生化學反應;而化學法“整容”的粉體表面發生了化學反應。實際上,粉體的“整容”一般被稱作“表面改性”。
物理法表面改性
化學法表面改性
綜上所述,絕大部分物理法通過選用合適的漂亮衣服來為粉體“整容”,粉體表面還保留原來的“容貌”,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均不變;還有一部分物理法采用高能射線照射來“整容”,雖然粉體表面的物理性能發生了變化,但化學成分仍保持不變。而化學法更像是給粉體表面植入了“新基因”,使表面生成新的化學鍵,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均發生了變化。
某種粉體改性前后電鏡對比圖:
粉體“整容”效果的評價
整容的目的就是為了好看,吸引別人的目光,得到肯定的評價。粉體“整容”自然也不例外,有整好的,自然也有整殘的。整容的效果到底如何,還是得通過科學的標準來評價。
吸附量評價法
通過物理吸附或化學吸附來“整容”的粉體,自然要通過吸附量來評價。顆粒表面吸附的改性劑越多,顆粒的改性效果越好。例如,已知添加量的丙氨基硅氧烷通過偶聯吸附效應對溶液中的白炭黑粉體改性,通過對體系中未吸附的丙氨基硅氧烷的量進行測定(光度計),可計算出吸附量,進而評價其改性效果。
表面自由能評價法
通常粉體的表面自由能較大,改性劑附著在粉體表面后會使其表面能下降。因而,表面能的降低往往能反映改性劑的附著程度,進而表征其改性效果。例如,硬脂酸對碳酸鈣的改性,可通過測定其表面能的變化來評價效果。
分散行為評價法
對于漿料體系中的粉體顆粒,其改性的目的是提高其在漿料中的分散性。因而,可通過分散效果來表征改性效果。①分散行為可通過直接觀察來描述。例如,利用不同偶聯劑對甲苯中的云母粉進行改性:呈現“均勻分散”,則改性效果好;呈現“團塊沉底”,則改性效果差。②分散行為還可通過測量累計沉降速率來評定。沉降速率大,表明顆粒分散差、聚團性強;速率小,表明顆粒分散好、聚團性差。
除了上述三種方法外,還有沉降物體積測量法、黏度測量法、吸油量測定法等等。針對不同的“整容”方法,就要選擇對應的評價方法,才能做到客觀、公正、有效!
作者:王京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2799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