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10年前向目標客戶介紹激光粒度儀的時候,時常會聽到一些聲音:“產品質量不是檢測出來的,是生產出來的,你這儀器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生產設備只要生產參數穩定,就不會有質量問題”。那時候,我只能是用“萬一您的生產系統出現參數漂移了,你的最終產品出了問題,你都不知道。”來提醒他配置粒度儀的重要性。今天,筆者看到這個亮瞎眼睛的技術:無論你是通過結晶、納米研磨和造粒等工藝來生產目標粒度粒形的產品,都可以實時監測和控制。用更通俗的話描述,你可以看到你要的顆粒慢慢長大或者變小了。
如此突破性的技術肯定不是出自于等閑之輩,該技術來自于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英國利茲大學終生教授王學重先生。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線測量和過程計量學,信號和圖像分析處理,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高通量技術用于納米材料和醫藥產品的新產品開發和合成,以及多尺度模擬。
目前,王學重教授的粒度粒形在線實時監測與控制技術研究成果,已經在其創立的晶格碼(青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產業化。公司針對顆粒制備過程,開發了在線粒度粒形成像系統、在線濁度儀和在線超聲納微米粒度測量儀,對結晶、納米研磨和造粒過程的粒形粒度實現了準確的在線測量,并可輔助判斷造粒過程物料的混合均勻程度,在無機物和有機物等工業體系中的應用證明上述在線檢測設備具有非常高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證明了在線分析技術的應用對顆粒制備過程工藝開發和優化的幫助作用巨大。
NanoSonic探頭式超聲顆粒粒度分布測量儀
粒度粒形在線實時監測與控制技術解決了傳統基于離線檢測方法和黑箱操作實驗試錯方法的工藝開發方式無法了解過程動態規律,工藝重復性不好難以指導放大的難題。該技術根據王學重教授提出的基于晶型結構的粒數衡算模型,描述了過程條件對顆粒粒形及粒度分布影響的基本規律,對結晶、納米濕研磨和配方造粒等顆粒加工過程的粒度粒形分布隨過程條件變化實現了準確模擬。
如果您從事的工業原材料生產過程中需要粒度粒形的實時控制,請一定不要錯過2018年12月24日在珠海舉辦的“2018全國粉體檢測與表面修飾技術創新論壇”,王學重教授的得意門生張揚博士將為大家分享題目“顆粒制備過程中粒形粒度的實時檢測與機理探索”的報告,詳細解讀這一世界領先的技術成果。
張揚博士,1981年生,2003年本科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獲精細化工專業工學學士學位。2010年于華南理工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在2007年10月到2008年4月,被高水平大學建設公派留學生項目資助到英國利茲大學顆粒物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開展藥物結晶過程在線過程分析技術研究,2012年12月到2015年7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指導教師為王學重教授,并于2015年7月留校任教。
粉體圈 整理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499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