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年產值約3000萬元的粉體設備企業負責人給我們反饋,2017年以來,突然覺得經營壓力大增,以前是企業主要靠中小民營企業生存,訂單也算是比較穩定,每年有穩定增長。然而,從2015年11月份,國家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開始受到了擠壓。同時,用《人民日報》的說辭,“2017年堪稱環保政策的爆發年”。因此,2016年,2017年我國的中小企業經受了嚴厲的政策性考驗,“趕鴨子上架”似的轉型升級時刻都在發生。尤其對于涉嫌污染的粉體加工企業,需要窯爐燒結的陶瓷制備企業,更是成為了政策打擊的靶子。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的最嚴“停工令”下,“2+26城市”,不少需要應用窯爐的粉體企業,被迫停產。沒有達不達標的考核,理由很簡單,污染太嚴重了,“涉嫌”污染的企業被關停了,就沒有污染了。
對于粉體設備企業來講,中小粉體企業的在政策的“指揮棒”下的減少,其設備的市場容量也會減少。例如,建德市碳酸鈣粉體生產企業,在環保和產業升級雙重政策下,從最初的404家整合到196家,最終將整合成33家。小編突然想起10年前,在建德做粒度儀的市場推廣工作,幾乎走遍了每一個鄉鎮,一家家相鄰的企業都是一個潛在客戶。登門派發一下宣傳資料,或許就能達成一個訂單。當天沒有走訪完成,就住在鎮上的小旅館,第二天繼續。然而,這么多年沒有去建德了,那里的很多中小碳酸鈣企業估計都兇多吉少,希望他們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粉體設備使用現場
建德的案例,可以形象說明了目前中小粉體制備企業的現狀,粉體設備廠家的再把希望寄托于這些曾經和自己同一個層次的脆弱的小伙伴們,已經不再現實。來自中小企業的訂單,銳減是必然的。然而,把一些大型企業的作為目標客戶,“店大欺客”的事情經常發生,文章開頭的那個企業負責人說,目前,公司接了幾個上市公司的大訂單,付款都不好的,動輒6個月的賬期,接著就是給6個月的銀行承兌,一折騰,也就一年顆粒無收了,這樣現金流馬上要出現問題了。以前和中小企業做生意,從來不找銀行貸款,現在客戶是上市公司了,反而經營更困難了。必須找銀行貸款,和所謂的上市公司綁到一起,才能經營下去。總之,對于一個中小企業來講,沒有感到“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快樂,反倒覺得被無形的“綁架”了。
粉體圈 作者:沐恩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900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