釔穩定氧化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陶瓷材料,具有極佳的室溫力學性能,同時還具有生物安全性和低熱導率,因此成為了理想的牙科修復陶瓷材料。但它若不經著色處理,呈現出的是白堊色,沒辦法滿足臨床上對牙齒配色的要求。
為了達到天然牙的呈色效果,臨床上使用時會對材料進行著色處理。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學性能,發色性好、呈色穩定,在陶瓷領域已有廣泛的運用,但在運用于牙科材料著色時,需考慮到符合天然牙的色度范圍,加之部分元素本身性能的限制,目前應用于牙科著色的稀土元素并不多,主要為Ce、Pr、Er、Nd等。
上圖中作為基底材料的氧化鋯為淡黃色,與飾面材料組合呈現出自然牙效果
一、稀土著色劑的上色方式
1.浸泡著色法
為了使臨床所使用的修復體達到仿天然牙的呈色效果,臨床上多采用預燒體浸泡法對其進行外染著色,即對預燒結后的氧化鋯坯體進行外著色。采用染色液染色方法操作簡單,但容易著色不均勻,受操作影響較大。
目前市面上很多染色液產品其主要著色成分都為稀土元素,如國內愛爾創公司申請的染色液專利,其中制備著色溶液的著色劑就選自Pr、Ce、Er、Nd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稀土金屬離子的化合物。
染色液浸泡后的氧化鋯義齒剖面圖(圖源:愛爾創官網)
2.粉體混合法
粉體混合法(預成著色法)是在氧化鋯高溫燒結前將著色劑與初始粉體混合進行著色,高溫下著色離子以固溶形式進入ZrO2晶格而呈色,包括機械化學法、非均勻沉淀法等。
此法避免了浸泡著色時因預燒體厚度、顯微結構及臨床著色工藝等各因素不一而導致的著色不均,且對材料的明度影響較小。但因著色劑摻雜時對氧化鋯粉體的改性,從而影響燒結后材料的性能。
不同上色方式對比(B2、C2、D2色的色差逐漸增大)
二、稀土元素著色對材料的性能影響研究
臨床上對牙科陶瓷具有兩項重要要求,一是力學性能;二是生物安全性。氧化鋯陶瓷在這兩方面的表現都較為優秀,但是摻雜著色劑后,對其材料晶相及密度等性質均有一定影響,因此在使用稀土著色劑對其進行美化的同時,需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材料性能的影響。
1.對材料力學性能的改變
研究表明,人類后牙區的最大咬合力可達到700 N或更高,因此臨床修復體應用的陶瓷材料其彎曲強度應在800 MPa以上為佳。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看來,添加的微量成分會對氧化鋯的機械性能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只要合理控制著色氧化物的含量,不會影響其臨床效果,有時部分著色劑還會增加其機械性能。
舉例:Shah等以1wt.%、5wt.%、10wt.%的乙酸鈰和氯化鈰兩種鈰鹽溶液為染色液對氧化鋯試件進行外染,著色后材料平均密度與未著色組相當,晶格常數及晶粒尺寸略微增大,彎曲強度隨溶液濃度增大而降低
2.著色后材料細胞毒性的研究
醫學生物材料在臨床應用之前,需要經過科學的生物安全性檢測,細胞毒性是生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標之一。用于牙科全瓷材料著色的稀土元素主要為輕稀土族,盡管輕稀土可能存在某種毒性,但低濃度的輕稀土具有顯著的抑癌、抗誘變作用,且其作為著色劑的添加是極其微量的。
舉例:黃慧等采用四氮唑鹽比色法(MTT法),測試了3種稀土氧化物著色劑CeO2、Pr6O11、Er2O3著色后氧化鋯陶瓷瓷塊浸提液的細胞毒性,發現各實驗組的毒性評級為0-I級,達到臨床應用的生物安全要求,可見微量著色劑的添加并未影響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資料來源:
1. 稀土元素在牙科全瓷材料著色中的應用與研究現狀,吳南,石連水,王臻石著。
2. 牙科用氧化鋯陶瓷材料著色的研究進展,楊曉芳,母瑞紅著。
粉體圈小榆整理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5302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