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陳虹宇設計開發的納米材料全新合成方法——不僅可以按照人為意愿在納米結構上的指定位置進行其他金屬元素的再生長和功能化,還能根據需要分成多個步驟進行納米合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何博文介紹,這是一種基于兩親性嵌段聚合物的全新合成方法。經過實驗處理的核—殼納米顆粒可促使聚合物產生收縮、脫落和纏繞等多種轉變模式,選擇性地暴露金納米棒的活性位點,從而可以按照人為的意愿,在納米結構上的指定位置進行選擇性晶體生長以及納米焊接,合成一系列復雜納米結構。
該研究揭示了聚合物多種轉變模式的轉變機理。更重要的是,利用該方法可以精確設計并合成出更復雜的納米結構,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可應用于其他形貌的金納米材料。據介紹,與傳統納米材料合成技術相比,這種聚合物層的不同轉變模式突破了納米合成中的晶面控制,實現了非傳統納米合成設計,為納米科技領域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合成能力。未來該研究成果可應用于軍事、醫學、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等領域,也可以為組裝納米機器人提供技術基礎。
拓展閱讀
“傳統的納米合成,主要側重于控制納米顆粒的形狀、大小、均一性。我們則主要致力于發展納米合成的方法學,本來沒有路的,要找到一種方法來達成。例如讓納米線自己卷成圈或擰成麻花,或者生長出納米的箭頭、刻蝕出納米的螺絲。這樣的復雜納米結構既然沒有人做過,其背后形貌控制的機理也就不為人所知。如果可以摸清楚其產生的具體路徑以及基礎原理,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拓展合成能力,而這正是我們力圖要突破的方向。”陳虹宇介紹,他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十幾種新型納米結構的合成路線,并提出了新穎的機理。
參考來源:科學網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385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