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納米藥物技術是藥物制劑技術中比較熱門的一類新型技術。納米藥物以納米粒、納米球或納米囊等納米微粒作為載體系統,與藥效粒子以一定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藥物,也可以是直接將原藥加工制成的納米粒。
與常規藥物相比較, 納米藥物具有很多常規藥物所難以比擬的優勢:
①緩釋藥物,改變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
②制成導向藥物后能達到特定的靶器官;
③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減少藥用量,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
④改變膜轉運機制,增加藥物對生物膜的透過性,有利于藥物透皮吸收及細胞內藥效的發揮;
那么對于這些需要借助載體來輸送藥物至特定靶點,發揮治療作用的納米藥物而言,載體的設計對提高藥物的靶向效率便顯得至關重要了。
日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這將有助于其運輸的抗癌藥物釋放到腫瘤,提高抗癌藥物的效果。
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可自動形成球形中空結構的聚合物泡囊,它因穩定性強、功能多樣等優點被廣泛用作藥物載體,但相比而言,自然界中細菌、病毒等都是管狀、桿狀的,這種非球形的生物結構可以更容易進入人體。由于聚合物泡囊很難形成非球形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人體里將藥物輸送到目的地的能力。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使用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結構變化。他們發現,在聚合物泡囊的表面加上二萘嵌苯聚合物后,通過改變溶劑中水的含量就可以調整聚合物泡囊的形狀和大小。
研究主要作者、新南威爾士大學化學學院帕爾·索爾達松教授說:“這一突破意味著我們可以制作出形狀可隨環境改變的聚合物泡囊,例如橢圓或管狀,并將藥物包裹在其中?!背醪阶C據表明,形狀更加自然、非球形的納米藥物載體更容易進入腫瘤細胞內。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網絡版上。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552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