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莫斯科國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利用“溶液燃燒”中的自蔓延高溫合成法(SHS),研制出有特殊性能的納米材料。這些材料可廣泛應用于燃料、太陽能電池、新一代電容和蓄能裝置及新型催化劑中。
近10年來,納米技術蓬勃發展,納米材料因性能獨特,有望在電子、醫藥、建筑、軍事、農業等領域“大顯身手”,但要想研制出特定納米尺寸(比如磁性要求小于10納米)的材料,需要專門的復雜設備且能耗很高。
有鑒于此,科學家們正在積極研究合成納米材料的新方法——在溶液中或“溶液燃燒”中的自蔓延高溫合成法,也就是含有氧化劑(硝酸鹽)和還原劑(溶解于水的有機胺、酸和氨基酸)的成分相互作用維持放熱反應(燃燒)。在溶液中,化學反應強烈地擴展直至消失,形成最終的納米產品。
材料的燃燒與合成過程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對象。1967年,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梅爾扎諾夫領導的團隊發現了無需氧氣和氧化物的燃燒過程——自蔓延高溫合成法。
自蔓延高溫合成(self–propagation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簡稱SHS),又稱為燃燒合成(combustion synthesis)技術,是利用反應物之間高的化學反應熱的自加熱和自傳導作用來合成材料的一種技術,當反應物一旦被引燃,便會自動向尚未反應的區域傳播,直至反應完全,是制備無機化合物高溫材料的一種新方法。
上世紀90年代,印度喀希納什·帕蒂爾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這一方法的“變種”——溶液中的自蔓延高溫合成法,他們用硝酸鹽做基礎,并在其中添加了有機可燃物甘氨酸、蔗糖、檸檬酸或尿素,得到了納米材料。
參考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5730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