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二氧化鈦可通過靜電力等物理吸附和化學鍵等化學結合吸附金屬和有機污染物,提高其生物有效性。但納米二氧化鈦作為載體促進污染物進入生物體內后,共存污染物如何分布以及如何產生潛在毒性等方面卻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日前,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顏昌宙團隊在納米二氧化鈦影響大型蚤砷的生物有效性方面取得新進展。

納米二氧化鈦對大型蚤五價砷的生物可利用性及毒性效應的影響概念圖
納米二氧化鈦(nTiO2)由于具有高比表面積、穩定性、防腐蝕和光催化等特性,得到大量生產和廣泛應用。近年來,nTiO2相關領域發表的文章迅猛增長,這也說明nTiO2的安全性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nTiO2的廣泛應用不可避免地導致人體接觸和環境泄露,進而對人類健康、動物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威脅。
顏昌宙團隊自2013年起以納米二氧化鈦為研究對象,系統研究其對五價砷在大型蚤體內累積、分布和毒性效應的影響。結果表明,納米二氧化鈦作為一種有效載體,顯著提高了五價砷在大型蚤體內的累積。
研究發現納米二氧化鈦和五價砷在大型蚤體內的分布具有顯著相關性,這也印證了納米二氧化鈦的載體作用。此外,研究還發現五價砷對大型蚤的毒性效應與其在大型蚤體內的累積量并不一致。隨著納米二氧化鈦濃度的升高,增加的五價砷主要分布在金屬解毒相中,而增加的納米二氧化鈦主要分布在金屬敏感相中。這表明部分吸附在納米二氧化鈦上的五價砷可能在大型蚤體內從納米二氧化鈦上解離下來。
參考來源: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