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

淺談中藥粉體應用歷史與技術

發(fā)布時間 | 2017-09-04 12:08 分類 | 粉體加工技術 點擊量 | 6402
百特 干燥 粒度儀
導讀: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中藥散劑、中藥飲片由于臨床療效不明顯、煎煮麻煩、服用不方便等缺點,已經無法適應現代人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與臨床應用需求。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中藥散劑、中藥飲片由于臨床療效不明顯、煎煮麻煩、服用不方便等缺點,已經無法適應現代人越來越快的生活節(jié)奏與臨床應用需求。但隨著粉體加工技術的引進和發(fā)展,這弊端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中藥粉體也因此迅速在現代中醫(yī)藥領域中大放異彩為了方便大家更加透徹地了解中藥粉體及其應用,下面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中藥粉體的應用歷史及技術。

 

 

1 中藥粉體

 

一、中藥粉體的入藥歷史

 

中藥粉體是以細微粒子狀態(tài)存在的中藥生藥粉、中藥浸膏粉或中藥固體制劑,按顆粒大小可分為普通粉體、微米粉體和納米粉體。

 

由于中藥制成粉體之后,具有方便攜帶、節(jié)約藥材、有效成分溶出快等優(yōu)勢,因此中藥粉體入藥自古以來就是中醫(yī)藥領域中的一種重要使用方式,數千年來,中藥粉體的入藥方式多經演變,為保障國民健康做出了巨大奉獻。

 

1、中藥生藥粉的演變

 

中藥生藥粉即植物類、動物類和礦物類中藥經粉碎后所得的粉體。以中藥生藥全粉入藥的劑型有散劑、中藥顆粒飲片和超微中藥等。

 

①中藥散劑

 

散劑指一種或多種藥材混合制成的粉末狀制劑,分為外用散劑和內服散劑,內服散劑又分為和服散、煮散。最早關于散劑的記載可以在《五十二病方》查閱到,該書約為公元前3世紀末戰(zhàn)國時代的抄本,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方書。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記載散劑達50余方,由此可見散劑在漢代應用已十分廣泛。而到2010 版《中國藥典》收載以研粉或研末內服的飲片有22種,其成方制劑中用生粉直接入藥的飲片有671種。

 

 

2 散劑

 

②中藥顆粒飲片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首先將中藥傳統(tǒng)飲片改革成生藥的“顆粒劑型”推向市場,即將原中藥材洗凈除去雜質后,經干燥、粉碎、滅菌,制成一定粒徑的顆粒和粗末,按不同規(guī)格包裝,作為調配湯劑的原料。隨后新加坡、臺灣也相繼制成并廣泛使用,有取代飲片的趨勢,但因為其存在一些資源浪費、技術上的難題,在大陸未能得到推廣應用

 

③微米中藥和納米中藥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之后,超微粉碎技術廣泛的應用于中藥,它是在遵循中醫(yī)藥理論的前提下,結合中藥物料的特點,采用現代粉體技術,將中藥材、中藥提取物及中藥制劑微粉化。該技術可以提高中藥制劑的均勻性,改善中藥制劑的批間穩(wěn)定性,加快中藥活性成分的溶出、提高溶出率,使吸收速度和程度增大,而通過該技術研制的中藥超微制劑如微米中藥、納米中藥等已經引起科技和中醫(yī)藥界的廣泛關注。

 

微米中藥在國內主要使用的有口服給藥的超微飲片和破壁飲片。

 

中藥超微飲片是指采用超微粉體技術將中藥飲片粉碎成1~75μm超微粉,再用現代制粒技術制成的顆粒型飲片。

 

中藥破壁飲片是通過現代粉碎技術將傳統(tǒng)中藥飲片加工至D90<45μm( 300目以上)的粉體,不添加成型劑制成的30~100目的干燥顆粒狀飲片,其優(yōu)點是保留了原中藥飲片的全成分。

 

納米中藥是指運用納米技術制造的、粒徑<100nm的中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藥及其復方制劑。納米中藥具有提高中藥的生物利用度、增強靶向性、緩釋功能、增強原有功效和增加新的功效的作用。

 

 

3 中智醫(yī)藥推出的西洋參破壁飲片

 

2、中藥浸膏粉的演變

 

中藥浸膏粉是中藥組方經提取、純化、濃縮、干燥等工藝后的產物,目前中藥固體制劑領域已基本實現了以中藥浸膏粉為中間體進行制劑成型工藝投料。

 

中藥浸膏粉包括單味中藥浸膏粉和復方中藥浸膏粉,如顆粒劑、片劑等大部分是屬于復方中藥浸膏粉。而單味中藥浸膏粉又以配方顆粒為代表。配方顆粒即由原動、植物藥材經炮制加工成飲片,再根據藥物不同性能,采用不同的現代提取方法提取,再經濃縮、干燥、制粒而成,每味顆粒作為傳統(tǒng)飲片的替代品。

 

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發(fā)展?jié)h方顆粒,如今已有漢方顆粒單方及復方各200種,漢方顆粒成為漢方藥廠的主要產品,隨后韓國和臺灣也開始大力發(fā)展并推廣配方顆粒。而內地則于90年代開始對傳統(tǒng)中藥飲片進行改革,研制出了中藥配方顆粒并于2001年將其納入中藥飲片管理范疇。

 

但中藥浸膏粉大多表現出流動性差、吸濕性強、黏性大、易產生靜電吸附等不良物理性質,這不僅影響各種固體制劑的成型與生產,還會直接影響中藥制劑的品質。因此,中藥浸膏粉現已成為目前中藥粉體物理性質表征和改性技術的研究重點。

 

 

4 中藥配方顆粒調配柜

 

二、物理性質對中藥粉體的影響

 

中藥粉體的物理性質包括:粒度、堆密度、流動性、吸濕性、潤濕性、水分含量、水分活度,每一種物理性質都會影響到中藥粉體的質量,進而影響中藥制劑的好壞。

 

1、粒度

 

中藥粉體的粒度是決定粉體其他性質的最基本性質,是與中藥制劑加工和質量密切相關的形狀參數。粒徑越小,比表面積越大,流動性減小,吸濕性增大。顯微顆粒圖象分析法與干粉激光粒度儀相結合的方法,可以較準確地測定出中藥微粉的粒度。

 

 

5 丹東百特激光圖像粒度粒形分析儀

2、堆密度

 

堆密度亦稱松密度,除決定于粉體本身的密度外,還與粒子大小和形態(tài)有關。堆密度不僅會影響混合均勻度以及固體制劑分劑量的準確性,還會影響片劑的壓片過程。堆密度常采用量筒法測定。

 

3、流動性

 

粉體的流動性與粒子大小及分布、粒子形態(tài)、粒子間相互作用等有關,一般粒徑大、形態(tài)規(guī)則且表面光滑的粉體有較好的流動性。流動性差的中藥粉體在制劑過程中存在引濕性、高黏性、含量不均一性、貯藏不穩(wěn)定性等諸多問題。表征粉體流動性主要有休止角法、質量流率法、Carr指數法和Jenike法。

 

4、吸濕性

 

中藥浸膏粉的吸濕性是長期困擾中藥制劑生產的主要問題,中藥浸膏粉吸潮后變軟、結塊,流動性變差,給生產和貯藏帶來困難并影響中藥制劑的質量和療效。常用臨界相對濕度、吸濕率、吸濕時間曲線、吸濕等溫曲線作為表征。

 

5、水分含量

 

中藥里的水分含量太大,將導致中藥的霉變,不易保存,而水分太少,將影響成型。中藥粉體的水分檢測有及費休氏法、烘干法、減壓干燥法、甲苯法。費休氏法和甲苯法需要試劑消耗且操作較為繁瑣,傳統(tǒng)的烘干法和減壓干燥法費時費力且對化驗人員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也可選用快速水分儀,快速測出準確的水分含量數據。

 

 

6 冠亞水分儀

6、水分活度

 

水分活度是指系統(tǒng)中水分存在的狀態(tài),即水分的結合程度(游離程度)。水分活度的數據可用于預測新產品的潛在風險(貨架期),幫助生產商評估何種成分相對安全,哪種物質必須在隨后的工藝中小心處理,也能反應微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對酶活性、脂類氧化反應、非酶反應、營養(yǎng)流失等產生的不同程度影響。中藥粉體的水分活度可選用水分活度儀來進行測量。

 

三、中藥粉體改性技術

 

中藥粉體的理化性質復雜,常以無定形粉末的形式存在。如上文所說,大多表現出流動性差、吸濕性強、黏性大、潤濕性差等不良物理特性,影響中藥制劑的生產過程和療效,于是中藥粉體改性技術便應運而生,它對于實現中藥制劑的質量控制標準化和劑型現代化,提高中藥制劑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粉體改性是指用物理、化學方法對粉體粒子進行處理,有目的地改變粉體物理化學性質,如表面原子層結構和官能團、表面疏水性或親水性、電性、化學吸附和反應特性等,能提高粉體的應用性。

 

目前,用于粉體改性的方法主要有:超微粉碎技術、粉體表面物理改性技術、粉體機械力化學改性技術和粒子設計技術等。

 

 

7 中藥粉體改性過程

 

1、超微粉碎技術

 

超微粉碎技術是把普通粉體中大多數完整細胞粉碎成細胞級粉體,經粉碎后物料細胞

 

內容物可直接接觸溶劑,有效成分直接溶出后被機體吸收。且經超微粉碎后的物料流動性、吸濕性等性質發(fā)生明顯改變,對制劑的成型和體內外性質產生顯著影響。

 

2、粉體表面物理改性

 

粉體表面物理改性是指采用噴霧干燥、流化床、機械混合等技術對藥物粉體表面進行微囊化、表面球形化、粒子復合處理等修飾加工,使粉體的表面物理性質如形貌、表面電勢、表面吸附、表面吸濕性等發(fā)生變化,有目的地改變藥物粉體不良物理特性,滿足后續(xù)制劑成型工藝及制劑質量要求的需要。

 

3、機械化學改性

 

機械化學改性是指利用沖擊、研磨等機械力作用有目的地對粉體表面進行激活,并與提取物(顆粒)高效緊密附著而改變提取物(顆粒)表面性質,從而達到粉體表面改性的目的。有研究顯示,中藥粉體經過表面改性后還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嗅味、增加揮發(fā)性成分的穩(wěn)定性以及減小藥材有效部位的刺激性。

 

4、中藥粒子設計技術

 

中藥粒子設計技術是在不外加物質、不改變物質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藥物粉體的物理化學性質,按照一定的結構模型,在微觀層面對組方粉體進行精密的分散與重組,構建分散均勻、質量穩(wěn)定的重組粒子。該粒子包含了處方藥物的全部成分,克服了粉體易聚集、易吸潮、色澤不均、口感氣味差、揮發(fā)性成分易散失等問題

 

四、結語

 

隨著粉體技術在中藥粉體領域的不斷發(fā)展,必然會給現代中藥的發(fā)展帶來更多新的契機,相信中藥產業(yè)在未來必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冠亞水分儀供稿

 

參考文獻

1.潘亞平,張振海,蔣艷榮,賈曉斌.中藥粉體改性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22):3808-3811.

2.楊澤銳,彭麗華,鄧雯,成金樂.中藥粉體的發(fā)展歷史概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12):141-143.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