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環保的發展方針下,核能已成為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新型能源之一。核能發電最大的優點,是其可以從微少容量的核燃料中產生極巨大的能量,核分裂所轉換出來的能量是化學燃燒所產生之能量的數千萬倍,而且具有綜合成本低、清潔高效、無供電間隙等優點,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現已有多個國家將其投入應用,中國作為新興的核大國,也一直關心和致力于核能的和平利用。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讓許多人都對核能的安全性有所擔憂,其主因是由于冷卻劑的失效,鋯合金與高溫水反應產生氫氣最終導致了爆炸。這次事故徹底暴露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弊端,為了繼續將核能安全發展下去,進一步提升核能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當務之急。
碳化鋯的優勢
與前三代核反應堆相比,第四代核反應堆的工作溫度高、輻照強度大,為了提高安全性,同時滿足可持續性與經濟性,減少核廢料產生,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堆芯材料必須滿足以下要求:①抗輻照性能好;②熔點高(1000℃-2300℃);③熱導率高;④抗腐蝕性能強;⑤中子吸收截面?。ㄐ∮?/span>1b)。

核反應堆發展簡史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嚴峻的挑戰,先進非氧化物陶瓷材料憑借良好的高溫性能,取代了傳統金屬材料成為了先進核能系統的結構材料的重要候選,主要包括SiC、ZrC、TiN、ZrN等。其中,碳化鋯(ZrC)是二元過渡金屬碳化物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熔點、硬度和模量,較好的抗摩擦磨損性能、抗燒蝕性能和耐腐蝕性能,良好的導電和導熱性以及優異的熱力學穩定性。這些優異的性能使得碳化鋯可被用作切削工具、熱防護及抗磨損涂層、場發射體及電極材料。此外,ZrC還具有較低的中子吸收截面和較好的耐輻照性能,特別的ZrC 具所有高熔點(3540℃)、耐裂變產物腐蝕、在高溫下仍具有較高熱導率以及低中子吸收截面等特性,因而可用作核反應堆中的惰性基質材料,如核燃料包覆材料等。
據公開文獻報道,核燃料包覆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在溫度800℃-1200℃范圍內受到輻射時,將核燃料維持于其中,保證核反應堆的安全性。在嚴重事故情況下,即便包殼破損,放射性物質也能被包含在燃料芯塊中,可有效的降低事故發生后造成的核污染等影響。目前,對比于傳統SiC材料,ZrC的具有熔點高、中子吸收界面小、抗輻照性能優良等綜合核用性能以及輻照下具有較好的相穩定性,有望取代SiC成為新的基體材料。

核燃料元件
優質碳化鋯粉體的重要性
由于ZrC本身具有較強的共價鍵,因此需要極高的燒結溫度和較高的燒結壓力才能夠制備出致密的ZrC陶瓷塊體。陶瓷材料的燒結過程受原料粒度的影響很大,原料粒度越細小,材料的燒結性能越好。因此,制備高質量的超細碳化鋯粉體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為止,制備ZrC粉體有很多方法,如高溫自蔓延法、激光裂解法、電弧熔融合成法、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其中,碳熱還原制備碳化鋯粉體最適合工業化生產。不過,傳統碳熱還原法需要較高的溫度(高于2000℃)提供反應動力,導致產物晶粒長大嚴重,得到的粉體粒度較大,燒結活性差。


碳化鋯粉體(來源:長玉特陶)
但有道是術業有專攻,對于主攻這類非氧化物粉體的企業來說這不一定是個難題,吉林長玉特陶新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玉特陶)就是如此。依托哈工大的技術實力,近年來長玉特陶針對高純超細粉體的制備,超細粉體的制備開展了更深層次的研究,對碳熱還原這一傳統工藝不斷進行工藝優化結構優化,研發出獨特的原材料預處理工藝和專用合成制備設備。與傳統工藝相比,改良后的碳熱還原工藝所生產的包括ZrC粉體在內的非氧化物特種陶瓷粉體(碳氮化鈦、碳化鉿、碳化鉭、碳化鈦等)具有粒度分布窄、流動性好、雜質含量少、燒結活性高的特點,非常適合用于高端結構制品領域。同時,針對核用ZrC粉體,長玉特陶開發出新型ZrC粉體品類,精細調控粉體中的碳含量,并有效降低了其他高中子吸收截面雜質元素含量,與傳統工藝相比,使ZrC粉體的本征抗輻照性能的優異性能得以體現。
總而言之,在長玉特陶這類“專精型”企業的努力下,這些關鍵的陶瓷粉體材料也在努力跟上產業步伐蓬勃發展,這對于我國發展相關高新產業來說具備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您對此感興趣的話,也可以通過粉體圈客服與相關企業取得聯系噢。
粉體圈 小榆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