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報道了一項荷蘭發明家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待檢測者只要進入一個密封的房間,放聲尖叫或者歌唱,就能檢測出他是否攜帶新冠病毒。
CCTV2報道“尖叫檢測法”
這種“尖叫檢測法”使用的設施叫做“QuBA”(庫巴)。檢測分為三步:第一步,清潔艙內空氣;第二步,被檢測人員進入檢測艙,放聲尖叫或是大聲唱歌;第三步,研究人員收集空氣中的顆粒,通過納米處理裝置進行測試。整個過程大約需要3分鐘。發明者彼得·范·韋斯(Peter van Wees)的解釋是:如果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一定直徑顆粒的數量就會上升,而測量到的其他直徑的顆粒在一個相對較低水平。
聽上去是不是很有趣很新奇而且高大上?而且據外媒介紹,從2月18日起,該項發明開始了一項為期兩周的官方商業化驗證——這項測試可以避免“在你鼻子和喉嚨進行任何骯臟的拭子采樣”,這可能是讓社會生活重歸正規的巨大突破……
QuBA和它的發明人Peter van Wees
就此,小編咨詢了國內粒度測試的領域的幾位專業人士,聽聽他們如何評價該技術的可行性。
全國顆粒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李兆軍研究員:
從文字表面看是分析粒度分布,感染病毒的人具有特殊的粒度分布特征,使用納米級的測量儀器檢測。隨著對病毒的認知,可能今后會有更多方法,但目前階段,可能更多需要樣品的生物特性,短期內這個方法獲批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顆粒學會原副理事長、中國顆粒學會榮譽理事,珠海真理光學的董事長和首席科學家,張福根博士:
這項發明看似跟粒徑有關,但不知道是什么機理,粒徑以及濃度多少?但,這個濃度應該很低,不適合噴霧粒度儀測,或許是計數器類的儀器。
粒度測試領域具有豐富履歷,目前就任丹東百特儀器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雪冰博士:
病毒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個體極其微小,粒徑在幾十到幾百納米之間,且即便是相同類型的病毒,其個體也存在粒徑、粒形的差異,以此作為判斷依據,就目前通用的粒度檢測手段難以勝任。雖然尖端科學領域有一些技術可以實現對納米顆粒物相對準確的檢測,但實施條件苛刻,且主要應用于無機顆粒。總之,以單一的物理指標(粒徑)準確定義顆粒物,尤其是納米級別的顆粒物(檢測誤差指數級放大),是不準確也不嚴謹的。
粉體圈 整理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