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鎂(Mg2Si)是一項由資源豐富之元素所構成的熱電轉換材料,輕量且最適溫度在300℃左右,具有適用產業廢熱的性能,但轉換效率較差是待解決的課題。日本東北大學于日前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與山形大學、北海道大學、名古屋工業大學共同開發出Mg2Si蜂巢多孔體的新合成法。
研究團隊將鎂(Mg)與涂布了二氧化硅膜(SiO2)的聚丁二烯(Polybutadiene)蜂巢膜封入不銹鋼管中,并以725℃退火(Annealing),進行鎂蒸氣處理,進而成功地將二氧化硅被覆聚丁二烯轉換成蜂巢形狀Mg2Si。
SiO2鍍膜聚丁二烯蜂巢膜經Mg蒸汽退火形成Mg2Si蜂窩的示意圖
經過化學分析可以得知退火溫度在600~650℃時,二氧化硅被還原,大多是硅(Si)與非晶碳(Amorphous Carbon)形成;而在725℃時則是主要形成了Mg2Si。此外,進行形狀觀察后確認,不論退火溫度的差異,都能維持與鑄型(聚合物蜂巢膜)同樣的多孔構造。
據悉,合成得到的Mg2Si蜂巢多孔體雖為無機材料,但具有可漂浮在水面的輕量性,且在維持導電性的同時,擁有6成以上氣孔率的多孔構造,且確認1層蜂巢構造可以降低11%的熱傳導率。今后研究團隊將推動新技術的實用化,期藉此開發出高效率且輕量的熱電轉換元件,促進實現低碳社會的愿景。
來源:材料世界網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