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功融資2000萬人民幣,它的產品是以聚氨酯和蠶絲粉體作為基本材料研制出的“小口徑人造血管”,這個基于生物粉體技術的國內首個小口徑人工血管項目有望實現商業化。
人造血管小于4mm的就是小口徑,冠心病患者在做心臟搭橋手術時就需要用到這種小口徑的血管。由于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凝血的要求遠遠高于普通的大口徑人造血管,開發難度較高。“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正式的人造小口徑產品。”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創立人——歐陽晨曦說。也正因此,心臟搭橋手術所用的移植血管主要是取自患者自身的血管——在患者腿上開一道近10厘米長的口子取出。
歐陽晨曦
目前,國內主要以滌綸為材料,在預凝涂層方面做得不夠好,無法解決滲血問題。國外最熱門的材料是聚氨酯,這種材料的彈性很好,但質地太軟,防切割的能力很差,縫合起來也容易滲血。
2004年,歐陽晨曦與徐衛林教授取得了聯系。在纖維材料的研究方面,徐教授發明了有機高分子材料超細粉體加工新技術,開辟了天然蛋白纖維應用的新領域,這次合作找對了人。
他們攻克人造血管的材料問題,創造性地將聚氨酯和蠶絲粉體作為基本材料,模仿人體血管的3層結構,制造出了與人體血管結構相同、功能相近的基于蠶絲粉體的高仿生小口徑人工血管。血管口徑最小僅2毫米,呈白色膠質,富有彈性。
徐衛林
目前國內,人造血管70%依靠進口,其余30%也是進口的仿制品,投入生產后,這一格局將被打破。“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進口產品,2至5年后就會堵塞。而我們的產品通暢期可以達到10年以上。”歐陽晨曦說,與目前動輒上萬的進口產品相比,他的產品減少了進口等流通環節,國內患者將可以使用到質量更高價格更低的產品。
目前,“楊森”已經拿到了國家的醫療器械生產許可,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動物實驗、臨床實驗。預計到2018年,就可以拿到產品資質認可,正式投入生產。一旦成功,“楊森”將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小口徑人造血管商業化的生物技術企業。
粉體圈整理
參考來源:荊楚網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4514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