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

華東理工大學破解二氧化鈰表面氧缺陷結構

發布時間 | 2016-03-23 12:11 分類 | 技術前沿 點擊量 | 7321
稀土
導讀: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計算化學中心,龔學慶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氧空位在二氧化鈰(111)面的聚集行為:羥基的關鍵作用》,【 “Clustering of oxygen vacancies atCeO2(111): Critica...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計算化學中心,龔學慶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氧空位在二氧化鈰(111)面的聚集行為:羥基的關鍵作用》,【 “Clustering of oxygen vacancies atCeO2(111): Critical role of hydroxyls”】化解了該研究領域對二氧化鈰表面氧缺陷結構多年的爭論。

 

 

龔學慶教授及其博士生吳新平利用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創新性地提出并證實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解釋模型,即材料當中難以去除的羥基誘導了氧缺陷的聚集,能量上最優及次優的聚集形式恰好是直線形及三角形,與實驗結果完全吻合。


近20年來,許多實驗學家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及原子力顯微鏡(AFM)研究了稀土二氧化鈰(CeO2)(111)面上的表面氧缺陷結構,觀測到高還原的CeO2(111)表面的氧缺陷有聚集傾向,并且主要以直線形和三角形為主。而諸多理論學家的計算結果卻與之相悖,指出氧缺陷之間存在“排斥作用”,傾向于單個存在,導致了實驗與理論長達數十年的爭論。


該研究工作不僅化解了二氧化鈰表面氧缺陷結構數十年來的爭論,并且更加規范了缺陷模型,將有助于研究其它可還原性金屬氧化物的缺陷結構及其物化性質。

 

粉體圈·郜白

參考來源: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學院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