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淄博政府公布《關于加快主城區南部區域建陶企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用3年時間,通過搬遷入園、提升改造和關停淘汰等途徑,加快主城區南部區域130家建陶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城市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從這個“意見”中,除了直接信息外,我們還能嗅到哪些味道呢?

首先,要看“意見”中的關鍵詞。
第一個詞是“扶優扶強”。這是一次至上而下的產業升級行為,所謂“優”、“強”有明確標準:對于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山東名牌”“山東著名商標”“山東省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和“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以上品牌榮譽和研發機構的企業,擁有院士工作站和通過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審核并完成整改的清潔生產企業,允許暫時保留,進行提升改造。
那么不“優”不“強”的呢?第二個詞 “騰籠換鳥”就是答案:鼓勵關閉搬遷的陶瓷企業利用原有土地、廠房發展現代服務業,向陶瓷產業鏈的研發、品牌打造和物流、銷售、服務等環節發展。市、區兩級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的要求,引導優質項目優先使用企業搬遷或關閉騰空土地。
其次,要看“意見”中的時間軸。
此次主城區南部區域建陶企業轉型升級工作分三個階段推進,分別是動員部署階段(2016年1月份以前)、搬遷改造提升階段(2016年1月-2017年12月)以及清理整頓驗收階段(2018年1月-2018年12月)。
無論選擇是什么,截至目前所剩的時間,堪堪兩年不到了。
最后,要看“意見”背后的含義。
如果給“建陶行業”這位好友定義印象的話,最多的一定是:產能過剩、高污染和高能耗、成本高而利潤低、競爭殘酷……對比淄博市世界瓷都的美譽,對比鮮明。我國有相當多的以各種礦產著稱的市縣,比如碳酸鈣、重晶石、石英砂、高嶺土、滑石、石墨等等;這些地方往往會形成加工利用這些礦產資源的下游產業集聚地,比如石材、玻璃、涂料、化工、耐火材料等。
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屬于和建陶類似的狀況,淄博的“意見”不僅是其他建陶產業地的“意見”,其必然也會成為類似產業的“意見”,它們的境況和所剩下的時間,身處其中的人們可能當局者迷,也可能早有計較。
(粉體圈 作者:啟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