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不僅迎來了第十屆全國顆粒測試學術會議,也迎來了中國顆粒測試的第30個年頭。回顧過去它是這樣的:不覺疲憊,堅持奮斗;不虛光陰,成就斐然;不知不覺,少年白頭。
粉體圈通過對中國顆粒學會測試專業委員會編纂的內部資料稍作解讀,以此向廣大粉體從業人員簡要介紹我國顆粒測試的發展歷程以及現狀,更借以向對于我國顆粒測試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廣大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1983年第一次全國顆粒測試學術會議合影
過去和現在
國內最早從事顆粒測試儀器研究工作的是1965年成立的第一機械工業部丹東儀表研究所,但直到80年代,才有少數幾家公司生產銷售沉降粒度儀,技術水平與國外產品差距很大。一直到1983年,胡榮澤教授組織的第一次全國顆粒測試學術會議在成都召開,接著組建了中國顆粒學會及顆粒測試專業委員會,標志著中國顆粒測試技術研究及行業工作正式拉開了序幕。
如今,國產顆粒測試儀器的研發和制造取得了可喜成果:國產顆粒測試儀器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從基本為零逐漸發展到目前約占80%以上的市場份額;儀器種類也不斷增加,目前已達近百種;中國研制生產的基于庫爾特原理的顆粒計數器被列入國家藥典規定的測量儀器;基于顯微成像與圖像處理技術的顆粒圖像分析系統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和好評,等等。
除了儀器,顆粒測量理論、方法、規范和技術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突破,在光散射理論、光散射顆粒測量方法、超聲顆粒測量理論和方法、多波長消光、光脈動測量、光阻法、動態光散射等研究中取得許多成果,部分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值得一提的還有標準物質研究方面,從無到有,從單一品種到系列品種,現在已經能夠根據各領域的不同需要,開發出不同材質的標準顆粒,標準粉體樣品。它們可以用來包括檢定各種粒度儀、計數器,也可以用來進行生產比對和控制。
那些單位那些人
早期開展光散射顆粒粒度儀系統研究的有:天津大學、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丹東儀表研究所、山東建材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重慶大學等。再后來還加入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上海計量測試研究院、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等。
在儀器產業化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商業化模式運作的專業公司,在激光粒度儀方面有:丹東百特、濟南微納、成都精新和珠海歐美克(被外資收購)等。在光阻法顆粒計數器方面有:天津天河醫療儀器、天津大學天發科技和天津羅根科技等。在納米粒度儀研發中,核心部件數字相關器方面取得突破的:濟南微納和華南師范大學。動態圖像分析領域推出產品的有:濟南微納和丹東百特。正在開發和有待提升的領域還包括有:光透過率脈動法和脈動頻譜法儀器,超聲譜儀,上海理工大學的超聲儀器已有部分行業應用。
而這些成就應該具象到那些播種和耕耘著的人身上,他們包括有:中國顆粒學會的創始人和引領者郭慕孫院士和胡榮澤教授;上海機械學院一脈的王乃寧教授與弟子蔡小舒(上海理工大學顆粒與兩相流測量研究所所長)和沈建琪等;天津大學一脈的張以謨教授與弟子張福根(珠海歐美克創始人)等;立足于儀器儀表名城丹東,志在與世界一流粒度儀設備同臺競技的董青云(丹東百特董事長);華南師范大學一脈的楊冠玲教授與弟子韓鵬等;濟南微納的任中京及成都精新的周定益;此外還有身在外資卻仍胸懷國內顆粒事業的許人良(麥克墨瑞提克)、楊正紅(美國康塔)等教授學者等。由于人數眾多以及了解有限,本文不能一一,深表歉意之余表示祝福和感謝。
不足但要自信
經過30年來的研究和產業化,對于某些顆粒測試儀器,國內產品與國際先進產品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經不存在代差,可以說僅僅一步之遙。比如說,在業內專家看來:在更進一步的解決掉機械部件可靠性、電子部件穩定性的問題后,儀器的適應性還有提升空間;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加大生產投入后,儀器的制造工藝也會相應提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繼續深入和主動進行后,儀器的測試技術還有更高層次提升空間。
粉體從業者往往也是儀器使用人員,大家應該不斷學習,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理論與測試水平。此外,供應鏈上下游、同行之間,選擇雙方認可的產品作為標準樣品,這也能夠更加方便校驗儀器以確保產品質量。
(粉體圈 作者:啟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4343